医联体,是今年两会期间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自从去年被列入新医改的重点举措后,医联体的模式被全国各地各级医院纷纷响应。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小毛病在小医院也能解决,从而实现人民满意、政府满意、职工满意的预期目标。
今年两会前夕,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便分享了这次提案关注的主题:搭建紧密型医疗。
顾晋:三级医院搭建紧密型医联体,运营良好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
紧密型医联体是指为了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组成的医院联盟,其成员医院的人、财、物统一调配,经济利益一体化。
该医联体模式亦被称为较为有效的医联体形式,这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的医联体实践中便可得到答案。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始建于1949年。2002年,医院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成为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大学教学医院、北京大学临床学院,纳入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管理体系,现为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具有慢性病防治和科研工作的优势。
据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介绍,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是计划经济留下的模式,医院与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隶属首钢医院,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不存在利益分配问题。其紧密型医联体搭建方式主要有这四步:
第一,先建立紧密型医联体的基础,即专家下沉、学科下沉、管理下沉。
首钢医院把呼吸、心血管、内分泌和肿瘤等常见病诊治的专家下沉到社区,以满足社区居民希望看到专家的需求。
同时,将患者需求较大的口腔科、中医科、按摩康复等学科也下沉到社区。顾晋表示,通过三下沉,让患者在社区就能够见到专家,提高病人流向社区的积极性。
第二是以信息化为桥梁。首钢医院通过信息化建设,打造协同办公系统,与社区医疗机构实现资源、信息等互联互通,让常见病、慢性患者下沉到社区医疗机构,也让一些疑难杂症患者能顺利地进入到三级医院,优化各级医院病人结构。
第三是利用医保政策,引导患者有序就医。换句话说,提升社区医疗机构医保报销比例。此外,还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
第四是搭建基层医疗机构人才体系。通过专家对社区医生传帮带、社区医生赴三级医院进修学习、三级医院专家结合社区优势带领全科医生做好基层科研、对基层社区医生进行网络继续教育等途径完成。
自从2014年起,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便根据这四步开始着手打造紧密型医联体。与松散型医联体不同,这样的方式既能将首钢医院的专家资源下沉社区医疗机构,又能通过社区医疗机构的筛查,将疑难杂症引进打医院,切实做好分级诊疗。
随着本次两会的召开,可见医联体进一步的发展不容置疑,全国各级医院或将深度运行医联体。2018年,每个城市都要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到2020年,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