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但糖尿病人在参加运动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四个注意事项:
1、运动时间宜晚不宜早
糖尿病病人运动锻炼的时间应当选择在下午而不是清晨。因为清晨血糖最低,容易发生运动后低血糖,危及生命。运动锻炼的目的在于降低血糖,防止血糖显著升高,所以下午锻炼效果更好。对于1型糖尿病病人,运动应选择在注射胰岛素后1~2小时之间,尽量避免在胰岛素作用的高峰期运动,以防止胰岛素吸收过快而引起低血糖反应。
2、中等强度运动量
中等强度的运动对降血糖和尿糖作用最为明显,最好是让全身肌肉都得到锻炼。运动项目主要可以选择有氧耐力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自行车以及徒手体操等,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选择其中的1~2项进行锻炼。运动时间每天1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可逐渐延长至1小时,其中可穿插必要的间歇时间。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共同决定运动量,两者可协调配合。每次锻炼应有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每周锻炼3~4次为最适宜。
运动应该循序渐进,不应为了降低血糖而盲目加大运动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3、有并发症患者需谨慎
糖尿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如果患有膝关节或踝关节的骨性关节炎的话,建议减少立位行走及跑跳等活动,而采取游泳、垫上运动为宜。
在糖尿病合并各种严重急慢性并发症时,如各种急性感染期、心功能不全、严重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合并感染等,都不宜进行运动。
4、切忌空腹锻炼
有些糖尿病病人想加强减肥效果,进行空腹锻炼,这样是十分危险的。由于糖尿病病人必须按时服用降糖药,这种药物会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当病人由于锻炼而加大消耗时,反而容易出现低血糖。一些饥饿试验表明,正常人36小时不进食,血糖也不会降得过低,糖尿病病人则不然。当低血糖发生时,会出现心慌、心跳加速、手颤抖、全身冒汗等症状,严重的会出现昏迷,甚至变成植物人,乃至死亡。所以糖尿病病人千万不能空腹锻炼,运动时还须预防低血糖,随身携带些糖类及时补充。
上周杭城马拉松比赛可谓盛况空前,与其说是赛事,不如说是异常全面运动会,手牵手奔跑的情侣、抱着孩子飞奔的爸爸、推着轮椅上的母亲跑步的儿子……赛事虽然已经结束,但跑步锻炼还在继续。很多人认为,一旦开始跑步,就必须天天坚持。但按照最新的运动科学成果,跑步并不需要勉强,只要逐步增加训练量就行了。
为什么没必要天天跑步呢?日本富山大学教授、日本田径联盟科学委员山地启司博士在《跑步重点指导》一书中提到:跑步如果是以健身为目的,就要配合休息,否则疲劳过度,身体反而会出现毛病。
一般认为要想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须达到三个基本指标: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心率130次/分钟以上(青年人);频率每周3次以上。也就是说,一周跑3—4次就行了。
不过,如果达不到上述标准,也不能说没有锻炼效果。比如,身体素质差的人一周只跑一次,其他日子选择散步、健走,也能促进身体健康。总之,要根据自己的体力、工作性质、疲劳程度等来决定跑步的天数。至于当天要不要跑步,可以根据肌肉的疲劳程度、早晨醒来时感觉好坏、体重的增减、食欲的好坏等因素决定。
此外,跑步过程中,踝关节、膝关节会承受巨大的冲击力。所以,如果运动者较胖,可以考虑以其他形式的有氧运动,如游泳、太空漫步机、自行车等替代跑步。
|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