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上喜事,你可以通过开心、高兴来表达;
碰上坏事,你可以通过悲伤、痛苦来表达。
但是有时候你是否有这种体验,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当下的心情。小编今天带你走进你所不知道的心理状态。
1、焦躁不安
焦躁不安是悲伤的一般状态,包括心神不定、缺乏正能量、焦虑和恼怒。但它和典型的悲伤不同,还包括一种跳动和某种愤怒。
或许当你品尝来自巧克力、咖啡等浓烈的刺激物的时候你就已经体验过;或者你处在一个痛苦的处境、极端的烦恼或者绝望的时候会产生这种情绪。
2、沉迷
沉迷是极度欢喜的一种状态,并不像爱情或者强烈的性欲一样,当你看到不可思议的奇观时候会有这种感觉,如一场音乐会、一部精彩的电影等,能够吸引你的注意力,提升你的心情达到一个高度。
3、正常癖
用来描述那些遵循社会准则并发展成一种狂热的人。一个有正常癖的人异常依恋没有个性的生活,只做那些符合社会期待的事情。
许多人一生中在不同的时间会经历轻微的正常癖,尤其是当努力适应一个新的社交场合,或者掩盖其他人会谴责的行为。
4、落魄
落魄经常是当你目睹或者经历一些毛骨悚然让你放弃的事情时候的感觉。
一个经典案例就是看到一具死尸,你会觉得很反胃,很落魄,但是落魄也能由看到一堆粪便或者皮开肉绽引起。
5、升华
升华就是全身心投入工作或从事文艺创作,转移被压抑的东西,用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表达出来,其主要作用就是改变目的和对象而不是压抑。
如果你通过做成一些事情,从创造一项艺术项目开始就有古怪的强大的压力,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转化,然后完成。那你就是升华了。
6、强迫性复现症
表面上来讲,强迫性复现症是一种经常经历的状态。总是强迫自己反复做某件事情,去同一个餐厅点同样的菜,或者经常采取同一种路线回家,即使还有其他美味的食物和到家更快捷的方式。
7、去崇高化
去崇高化是能够帮助凝固约束作用,能够对我们的欲望形成释放阀门,以便我们不用试图将自己从其他社交限制中解放出来。
例如:在大学里,某些大学生能够喝酒、吸毒的同时而又疯狂地学习,努力的找工作。
8、难点
当你意识到有些你相信的事情并不是真实的,这时会产生疯狂空虚的感觉吗?当你意识到你相信的事情或许是正确的也许是不正确的,事情会变得更怪诞——你真的从来都不知道吗?那就是难点的心理。
参考资料:
10 Psychological States You've Never Heard Of — And When You Experienced Them
十种你从没听说过的心理状态
编者/雪娇;图片/华子
为什么他们当时没有陪我读那么多书?
为什么他们没有陪我到处玩?
为什么他们总是告诉我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
前段时间黄磊给出了很好的回答。这些都是父母以爱之名,给我们强加了很多“混蛋”逻辑。
1、有一种强势叫“我生了你,你就得听我的。”
“我要玩滑梯,我想学钢琴,我要和小伙伴去河里捉鱼”。“该吃饭了滑梯晚点再去,钢琴太贵家里真买不起,前几天刚有小孩溺水河里太危险”。父母给出拒绝理由,但孩子有时就是不听,我行我素。
这个时候,父母会拿出他们的杀手锏:“我生了你,你就得听我的!”
面对孩子的种种要求,父母需要引导孩子去做出合适的选择。孩子是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绝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任由处理。
2、有一种激励叫“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家长之间最爱玩的游戏就是“互相攀比”。
王阿姨家的闺女上了北大,李阿姨家的儿子上了电视,隔壁对门的邋遢小子竟然也娶了个如花似玉的美娇妻。
孩子不瞎,他们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在他心里,这种落差感可能比父母还要强烈。
但,父母却总是在众人面前,对着这个可能已经够伤心、够自卑的孩子,说:
“你看看人家某某某,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没有一个孩子,真的像父母说的那样“破罐子破摔”,他们也想进步,也想学习,也想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这种赤裸裸地“攀比”,可能会把孩子向上的信心和勇气打击得支离破碎。
3、有一种后悔叫“我真不该生下你。”
过年回家,最头疼的就是家庭聚会,七大姑问你一个月赚多少工资?八大姨问你北京能不能见着习主席?而最头疼,也是频率最高的问题就是:
“你咋还不娶妻生子?”像极了批斗会。
回到家,父母问你同样的问题。你解释,工作太忙没时间,生活太忙没有遇到对的人,而父母显然把这些都当作空气,“只要找,怎么会找不到?你那么挑怎么行?”
“对啊,我就是挑,就是不想将就找个人过一辈子!”
言语激烈,气氛紧张,最后父母抛下一句:“我们真不该生下你!”落得两败俱伤,唏嘘不已。
无论是爱得强势,还是爱得卑微,最重要的是要像黄磊说的那样,给予孩子最基本的东西——尊重。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应有的权利,家长应给予孩子——爱与自由。
编者/雪娇;图片/华子
上一页 | 下一页 |